中医养生基础:中药学——泻下药(攻下药)之芦荟

发布时间:2015-08-06 00:51:00 阅读(477)

  攻下药类大多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应用时常辅以行气药,以加强泻下及消除胀满作用。若治冷积便秘者,须配用温里药。

  具有较强清热泻火作用的攻下药,又可用于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火热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上述病证,无论有无便秘,应用本类药物,以清除实热,或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此外,对痢疾初起,下痢后重,或饮食积滞,泻而不畅之证,可适当配用本类药物,以攻逐积滞,消除病因。对肠道寄生虫病,本类药与驱虫药同用,可促进虫体的排出。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以攻下药为主,配伍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用于治疗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芦荟 Luhui

  《药性论》

  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及好望角芦荟A.ferox Miller.的液质经浓缩的干燥物。前者主产于非洲北部及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药材称老芦荟,质量较好。后者主产于非洲南部地区,药材称新芦荟。全年可采,割取植物的叶片,收集流出的液质,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即得。

  【性能】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应用】

  1.热结便秘。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泻下通便,又能清肝火,除烦热。治热结便秘,兼见心、肝火旺,烦躁失眠之证,常与朱砂同用,如更衣丸(《本草疏经》)。

  2.烦燥惊痫。本品有较好的清肝火作用。用治肝经火盛的便秘溲赤、头晕头痛、烦燥易怒、惊痫抽搐等证,常与龙胆草、栀子、青黛等同用,如当归芦荟丸(《医学六书》)。

  3.小儿疳积。本品能杀虫疗疳。用治虫积腹痛、面色萎黄、形瘦体弱的小儿疳积证,以芦荟与使君子等份为末,米饮调服;或配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如肥儿丸(《医宗金鉴》)。

  此外,取其杀虫之效,可外用治疗癣疮。

  【用法用量】 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2.《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3.《本草汇言》:“卢会,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芦荟大黄素苷、对香豆酸、少量α-葡萄糖、多种氨基酸等。并含微量挥发油。

  2.药理作用:芦荟蒽醌衍生物具有刺激性泻下作用,伴有显著腹痛和盆腔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肾炎。其提取物有抑制S180 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生长,并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芦荟研粉或制成浸膏可治疗多种肠胃疾病,用于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治疗糖尿病,并对痤疮有较好疗效(陕西中医函授2000,3:16)。国外报道,美国以芦荟为原料做成的食品为健身补品,饮用芦荟汁可以预防感冒及扁桃腺炎;日本、美国有人以芦荟制成芦荟膏对皮肤粗糙、雀斑、肿疮都有疗效。

  4.不良反应:本品可引起局部接触性皮炎,并对肾脏有一定毒副作用。



欢迎转载分享本文链接:https://www.ilife.cn/zhuanti/aloes/172235.html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城热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