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已高达近1亿人,这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相关外,现代人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也导致年轻糖尿病患者增加。
作息不规律,压力大 糖尿病年轻患者增加
王先生今年35岁,三年前查出得了糖尿病。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爱吃美食的他,还喜欢“豪吃海喝”排解压力。王先生说,他身边有好几名年纪相仿的朋友都得了糖尿病。大家交流分析得病原因,认为,“吃得好,运动少,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是年轻人得糖尿病病的主要原因。
今年春节,42岁的黄雄鹰老是觉得口干、喉咙痛,上医院一检查,发现血糖指数很高,医生立马安排她住院治疗。黄雄鹰的母亲也患有糖尿病,她觉得自己得病跟家族遗传有关系。现在,她除了注重饮食调理,每天早上都会到公园健身。
年轻人得糖尿病,排除家族遗传因素外,与生活、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系。长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促使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大量分泌出“应激激素”,加上应酬多,就容易使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热量饮食、作息不规律、吸烟、酗酒,也会诱发糖尿病。
保持好心态,多参加运动
如何预防控制糖尿病?
健康生活,改变饮食观念和生活行为,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首先,有糖尿病家庭史、40岁以上的人员、肥胖者以及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有异常分娩史者(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应定期到医院监测血糖,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另外,如果出现多尿、口渴、多饮,或有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年轻人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较早的出现白内障或视力减弱者等情况,也要到医院检查是否患糖尿病。
一些患者对糖尿病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得了糖尿病后,饮食控制得越少越好,只能吃素不能吃荤,不能吃水果。还有的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胰岛素用久了会成瘾,会产生依赖性,因此不敢使用胰岛素等。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得了糖尿病,过度焦虑紧张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正确的做法是,正视患病事实,不悲观绝望;多参加社会活动,转移注意力;多参加运动,增强体质。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是一项基本措施,进行必要的运动,往往比单纯控制饮食更能取得降糖效果。运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降低血脂和血压,减轻体重,并能减少患者对糖尿病药物的依赖。医生建议选择一些轻中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骑自行车,甚至只是在打电话时来回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