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组”为你解析胃炎治疗中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5-12-24 18:16:04 阅读(441)

小编帮您扫除胃炎治疗中的误区,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改变,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的发病呈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化脓性,其组织学变化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慢性胃炎的发病部位多在胃体、胃窦、贲门。

过去人们只是重视胃炎在成人中的发病,社会上对小儿胃炎认识不足存在误区,认为小儿胃肠症状出现多以胃肠功能紊乱、脾胃不和、肠痉挛等为主要原因,治疗上对症处理,疗效不确切。随着检查技术的提高,小儿胃炎发病率逐年增加,通过现代检测的开展提高了诊断水平,其诊断率较前提高3~4倍。

主要病因有:

1. 不良饮食习惯:如有些家长早餐给小儿吃油条、煎馒头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空 胃时喝冷饮、吃冷食,或整天零食不断,均可使胃液及胃酸分泌失调,影响胃窦粘膜的营养,日久便会导致胃窦炎。

2. 卫生习惯不好:如不刷牙、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剪指甲,食物易被细菌感染,若感染幽门螺杆菌,就可导致胃窦炎。

3.挑食或偏食:小儿长期挑食,易引起多种维生素、必需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从 而会影响胃窦的正常功能, 日久也可导致胃窦炎。

4. 用药不当:有些小孩因病经常服用消炎痛、激素、阿司匹林和抗生素等对胃有刺 激作用的药物,易损伤胃粘膜,诱发胃窦炎。

5. 遗传因素:有的父母患胃病,其子女胃窦炎的发生率比没胃病家族史的小儿高, 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6. 体育锻炼:与小儿平常缺乏体育锻炼、疲劳过度和精神紧张也有一定的关系。

7. 胆汁返流性: 胃肠动力功能减低

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83年澳大利亚学者发现病原菌,90年代在儿童中进行逐步深入研究,发现小儿胃炎中50%病人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其传播途径:粪一一口,口一一口。并认为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发现有家庭聚集现象:父母HP阳性,子女HP检查阳性率明显增高。此外胃肠功能不好如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病人,HP感染明显。

 


欢迎转载分享本文链接:https://www.ilife.cn/zhuanti/gastritis/223034.html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城热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