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土耳其发布了题目为《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乙肝防治文献。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患者众多,同时,由于药物可及性差、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乙肝患者就诊效果不甚理想。为了积极推动乙肝指南的应用,造福广大肝病患者,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5月15日在北京组织该指南中文版的发布。这部指南是国际上首部从政府管理角度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预防、关怀和治疗的指南。
和以往学术委员会发布的指南不同,WHO着眼于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的指南是为国际政府间卫生组织制定政策、标准提供依据,以指导各国卫生项目的政策制定,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目标人群是各国项目管理者(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制定乙型肝炎政策的参考)。重点是要考虑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平衡个体和群体的利益,为资源有限地区提供可实施的策略。因此在推荐的具体策略上着重了这些资源有限地区的可及性,均衡了不同地区的简化统一。旨在帮助中低收入国家加强乙肝预防、关怀和治疗。
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是判断病情、决定治疗及随访疗效的关键环节。指南强调了肝纤维化评价的重要性,推荐用无创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检测方法检测肝纤维化,考虑到资源有限地区的可及性,推荐APRI(只包含AST及PLT两个指标)用于肝纤维程度的评价。
对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用瞬时弹性成像或FibroTest作为首选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指南建议对于肝硬化患者,无论是否为代偿期,也无论年龄、ALT水平及HBeAg如何,甚至对HBV DNA的水平都不需要评价均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对于无肝硬化的成年人,年龄大于30岁,ALT持续升高(未限定具体数值)、HBV DNA高于20000IU/l,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于暂时不需要治疗的人群强调了密切检测的重要性。建议无肝硬化临床证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且乙肝病毒低水平复制的患者,不需立即治疗,但应持续监测。
对于抗病毒药物只推荐具有高耐药屏障的核苷(酸)类似物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另外对于2-11岁儿童也推荐使用恩替卡韦(这与药物说明书有区别)。
指南强烈推荐肝硬化患者终身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于非肝硬化且能够进行长期严密随访以监测是否有疾病的活动性的患者,若出现乙肝e抗原转阴及血清学转换为乙肝e抗体(初始乙肝e抗原阳性患者)后至少再巩固治疗1年;同时存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及乙肝病毒DNA持续性低于检测限(若可以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若无法检测乙肝病毒DNA,则需出现乙肝表面抗原持续转阴且至少巩固治疗1年的患者可以考虑停止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但一旦出现病毒再活跃(HBsAg或/和HBeAg或/和HBV DNA转阳或/和ALT升高)需再治疗。
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推荐用乙肝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方案,虽然现有资料提示孕期三个月使用抗病毒药如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或替诺福韦对于降低母婴传播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及成本效益,但循证医学的证据级别均不高,还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来验证;此外胎儿暴露于药物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预防治疗指南》中的这些建议为拯救生命、改善慢性乙肝患者临床结局、减少乙肝发病和传播、减少对患者的歧视提供了机会,是对中低收入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项目执行者提供了参考。是为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