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近日,手足口病在日本出现全国爆发之势,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并以儿童为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该病毒后,患者的手、足、口处会出现小疱疹或溃疡,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引起脑炎等重症发生。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手足口病。
半个世纪的手足口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 A16型。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宣布纳入法定传染病 丙类管理。重要事实1.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 HFMD)是一种婴儿及儿童常见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痛性口腔溃疡、手足臀部出现疱疹。
2.手足口病(HFMD)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病毒分为很多类,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 4.柯萨奇病毒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最常见病毒,通常导致较轻的自限性疾病,很少出现并发症。但肠道病毒71(EV71)等肠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常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怎么及时发现患病1.每日进行两次检查。时间:晨起和睡前。检查孩子口腔、手、足。
2.发现幼儿吃东西不好、哭闹,要查看原因,看看口内是否有疱疹、溃疡。洗手时顺便看手足是否有皮疹。 3.孩子不玩、不爱动时,要量体温,看是否发热。 要多询问幼儿园老师近来有其他孩子患手足口病。 4.发现孩子口腔、手足见皮疹,要咨询医生。 5.患手足口病的患儿不要送到幼儿园,以免传染其他儿童。 HFMD怎样传播的1.患手足口病的小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手足口病病毒可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以接触患者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3.任何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4.手足口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危险在哪里1.重症病例常常是3岁以下的患儿。
2.多在病程2-5天发生。 3.持续高热。 4.头痛、呕吐。 5.精神萎靡、嗜睡及抽搐。 6.肢体无力或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 7.心率增快。 8.血压升高。 9.呼吸急促。 怎样预防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3.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6.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7.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