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又名结直肠癌。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年均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13万,并以年均4%的增幅不断攀升。大肠癌如此高发,跟饮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欧美人吃的肉类多,故结肠癌患者居多。而我国人民摄入的淀粉类等碳水化合物过多,故直肠癌患者居多,占所有大肠癌患者的2/3以上。这就是为什么肠癌专家反复强调要做肛门指诊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粘液便以及有高危因素者,如直系亲属有大肠癌者,自己患过结直肠息肉者,曾因胆囊结石或胆囊炎而将切除胆囊者,在做相关检查时一定要做肛门指诊,让医生用手指感知直肠是否有肿块。
一是长期便血者要高度重视。大肠癌出血与痔疮出血常易混淆,其实痔疮出血呈鲜红色,或附着在大便表面,或以喷射状呈现;而直肠癌出血,颜色不鲜艳,混在大便中,常伴有粘液便。
二是肠道息肉者要提高警惕。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是炎症性息肉,就是炎性赘生物,一旦炎症消退,息肉即可消失;另一种是腺瘤性息肉(大部分人为此种)。以下这些人尤其要重视和预防:一是4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因为腺瘤发展为恶性肿瘤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发现有息肉者,不管是否已经做过手术切除,都应每年做肠镜复查一次;若第一年检查未发现问题,可隔年再复查一次。专家强调,息肉一经发现,最好立即通过肠镜手术切除,因为即便是很小的息肉也有可能是恶性肿瘤。张主任作为肛肠外科专家,在肠癌手术中发现最大的癌肿如皮球那么大,而最小的癌肿则如米粒那么小。根据临床分析,在被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细胞学和组织结构具有恶性特征的上皮病变)的息肉患者中,术后活检诊断为恶性大肠肿瘤者,占有术前70%以上的比率。
三是胆囊切除者要高度防范。最近几年之所以发现很多肠癌患者,与10多年前胆囊结石患者多不无关系。对因胆囊结石而切除胆囊的患者而言,在5—10年的时间里都有可能被查出大肠癌。未切除胆囊者,与大肠癌相关,因为两者的发病诱因相同,都是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引起;而切除胆囊者作为无胆人士,其术后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肝脏日常分泌的胆汁大多储存在胆囊,当人进食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后,胆囊就会收缩,将储存的胆汁“挤”进肠道,帮助消化吸收。但如果胆囊被切除了,使分泌出来的胆汁没了储存之地,就会直接流入肠道。胆汁被肠道中的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次级胆汁酸”,可能破坏细胞基因,促使大肠黏膜发生癌变。
总之,大肠癌若能被及早发现(癌灶仅限于粘膜内),则其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5%以上,且可保肛而无须废除肛门改道排便。可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