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多见于秋季,其次为春季,再次为夏季,冬季最少。慢性肺结核病人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而发生咯血有季节上的差异。咯血并非都发生在结核病恶化时。病人于好转期,甚至病灶已钙化时亦可发生咯血,所以咯血的原因较为复杂,大致可归纳如下。
1.由于结核病灶的炎性反应对毛细血管壁的刺激,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外渗至肺泡,出现痰中带血或血染痰。
2.核病灶以坏死为主,侵蚀血管壁,使血管壁破裂,根据被侵蚀血管的不同而出现不同量的咯血。
3.部分病人在空洞形成时,空洞壁上的血管在血压和炎症的作用下管壁变薄,可形成血管瘤。一旦用力过猛,血管壁可被撕破而发生大咯血。
4.慢性肺结核、肺不张以及结核性胸膜炎等病人常并发支气管扩张而咯血。
5.有些陈旧结核病的钙化灶坚硬、锐利,一旦脱落可以刺破肺部血管,引起咯血;纤维瘢痕收缩也可引起咯血。这种咯血多与体力活动量过大有关,而与肺部病灶活动性无关。
6.治疗期间,结核杆菌被大量杀死,死菌及大量代谢产物堆积,局部变态反应增强,病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渗出增强,可促使病灶中心干酪坏死,侵蚀血管壁,造成咯血。
7.诱发咯血的因素存在,如剧烈咳嗽,过度的劳动,情绪紧张,以及胸部外伤等。